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报告认为,老龄化是未来较长时期基本国情,2020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6750万人次,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老年旅居康养潜力巨大但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老年群体需求尚未获得充分满足。
报告认为,据联合国预测,2020—2050年间我国15岁以下、15—24岁、25—64岁年龄组人口将分别减少22.2%、18.3%和16.9%。65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112.3%。
报告显示,我国的温泉和矿泉康养、康养地产、体育运动、精神康养、水疗等康养行业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二,康养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提出的目标,2025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11.5万亿元,我国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世界上最大康养经济体。
01
老年旅游需求持续提档升级
报告还显示,老年旅游需求持续提档升级。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具体表现为:
其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一代老年人展现出了更好的健康条件、更充裕的休闲时间、更新的消费理念、更频繁的出游意愿和更强大的消费能力,老年旅游市场逐渐被看作最重要的旅游市场之一,老年旅游成了旅游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其二,旅游成为退休生活重要内容,受访老年人平均每年进行8次国内旅游、1次出境旅游,每次旅行花费在千元以上。
其三,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有75%的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养老金有所增加,有54%的受访者表示近年来房产升值了。
其四,老年人消费档次提升,有84%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有71%的受访者希望获得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从追求性价比转向追求品质和服务。
其五,老年人在线活动增加,受访者每周与亲戚朋友在线交流3.81次,远高于每周进行的1.83次面对面交流,在线购物、社交、学习和娱乐已逐步成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其六,老年人逐步树立更为独立的养老理念,更多的受访者开始接受社区、机构等养老方式,减少对子女照顾的依赖,更多依靠自身和社会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
02
老年旅游者的4大消费特点
报告还分析了老年旅游者消费的4大特点:
更重视旅游核心价值,选择观光游览和养生保健疗养的老年旅游者更多;
更重视旅游文化内涵,更看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文化和研学体验,对历史型、怀旧型旅游产品情有独钟;
更青睐专业旅行服务;更依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老年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更重视旅游经验交流,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亲口推荐,社会网络营销是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
03
老年旅居产业供需并不匹配
目前老年旅居产业供需并不匹配。
2019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出游总花费为3197.8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的5.6%,已经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
但从消费结构来看,老年旅游产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65岁以上老年游客人均每次花费1209.20元,仅相当于城镇游客平均花费1626.50元的74.3%。65岁以上农村老年游客每次出游花费仅为847.50元。
老年旅游消费偏低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旅游产业体系还是以中青年为主要目标客群,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较少,老年旅游业与老年文化、老年运动、医养康养等产业融合不足。老年人觉得在售的旅游产品不适合,需要的旅游产品买不到。
04
旅居环境存在线上线下双重障碍
线下方面,部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未进行适老化改造;旅游场景交接处属于“三不管”地带,成了无障碍问题的“重灾区”,部分景区虽然解决了“可进入性”问题,但没有解决旅游产品的适老化问题,老年人顺利进入景区后却发现景区缺乏“可游玩性”。
线上方面,主要是“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熟练掌握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在智慧旅游时代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06
值得关注的是,异地旅居康养生活仍有一些限制
从需求侧来看,传统的旅游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出游时间在数周之内的中短期旅游者,对于旅居者而言,他们的身份已经介于旅游者和短期居民之间,相应的需求也从传统的旅游服务体系逐步转向了本地居民服务体系。比如,在传统旅游要素中很少涉及的医保报销、长期照护、老年优待、社区互动、子女教育等问题,而这些大多是旅居者的“生活必需品”。
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在提供本地居民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和“常住人口”,对于居住期一般在1至6个月之间的候鸟式旅居者而言,传统旅游服务难以满足他们的旅居需求,同时又难以获得本地居民可享受到的优待服务和便利条件。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记者:李志刚